当前位置:优惠大厅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空间中心科研人员在激波到达时间预报研究方面获进展,相关综述文章荣登space weather封面-优惠大厅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4-10-13 |

  太阳瞬变爆发活动(日冕物质抛射cme等)及其伴随的行星际激波具有强烈的空间天气效应,因此预报它们传播到地球轨道的时间是空间天气预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期,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新华副研究员和冯学尚研究员自主开发出了到达时间预报的第二代激波传播模型(spm2),该模型基于爆炸波传播解析,使用扰动初始时刻的观测参数(初始激波速度、背景太阳风速度等)作为输入,能对相应行星际激波是否传播到地球给出预判,并对到达地球的激波事件给出其到达时间的预报。对23太阳活动周551例扰动事件的预报效果表明,spm2模型的整体预报效果优于国际同类模式,并支持,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该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 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space physics 上(2014年119卷1期)。  

  随后,赵新华副研究员与美国空间天气预报中心的m. dryer博士合作撰文对当前cme/激波到达时间预报的研究进行了评述,回顾了到达时间预报的重要性和当前国际上主流的预报模型,重点介绍了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开发的解析物理预报模式-spm与spm2模型,并对未来到达时间预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m. dryer博士是国际soltip计划 (solar connection to transient interplanetary phenomena) 主席,是“space weather”一词的首次使用者(advances in space research, 2006, 37, 1261)。他领导团队开发的激波到达时间“无畏预报”(fearless forecast)模式组是国际上最有影响力的预报模型之一。这篇题为"current status of cme/shock arrival time prediction" 的文章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space weather上(2014年12卷7期),同时被收进该杂志2014年第2期的季刊,并荣登所在月刊和季刊的封面,表明我中心研究人员所开发的到达时间预报模式已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

  原文链接: 

                     

  

  图:2014112space weather 季刊封面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