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优惠大厅 > 新闻动态 > 科研动态

利用timed卫星的观测对oh夜气辉辐射物理机制的研究-优惠大厅

文章来源: | 发布时间:2012-03-12 |

美国《地球物理学研究杂志》2012年第117卷第2期(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vol. 117, a023012012)发表了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徐寄遥研究员等人的研究成果:using timed/saber nightglow observations to investigate hydroxyl emission mechanisms in the mesopause region

利用热层-电离层-中间层能量和动力学(timed: thermosphere, ionosphere, mesosphere, energetics, and dynamics)卫星上搭载的宽带辐射计(saber: sounding of the atmosphere using broadband emission radiometry)观测的oh夜气辉辐射率、温度和臭氧的垂直剖面,结合一个关于oh气辉辐射的理论模型研究了oh夜气辉辐射的主要机制。通过对观测结果和模型的拟合结果进行比较,徐寄遥等人认为化学反应o3 hàoh (ν≤9) o2能够得到与观测结果吻合很好的剖面;而在80 km以上,至少化学反应ho2 oàoh (ν≤6) o2ν≥4跃迁的辐射并不重要。他们通过对卫星数据的理论分析确定了oh (ν)o2o的猝灭率,结果表明:oh (ν)o2的猝灭率较小并且随着温度的增加而减小,而被o的猝灭率要大于目前普遍使用的值。此外,他们利用卫星数据和理论模型对oh淬灭的物理机制进行了分析论证,结果表明oho2n2的突然猝灭机制与卫星探测不符,从而证明多量子淬灭是正确的淬灭机制。

利用卫星探测修正后的理论模式与地基观测的比较

原文链接:

 

网站地图